历史沿革
松江秦时建镇、唐时置县、元时升府、明清时为全国纺织业中心,东南一大都会,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。唐天宝十年(公元751年)至清末,华亭县、华亭府、松江府、娄县均设治于此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升为华亭府,翌年改为松江府。至清嘉庆十年(1805年)演变为1府(松江)、7县(华亭、上海、青浦、娄、奉贤、金山、南汇)、1厅(川沙)。 民国元年(1912年)废府,华亭、娄县合并为华亭县。民国3年(1914年)改为松江县。民国时期,松江县政府及江苏省第三、第四区专员公署皆设于此。 解放后,苏南行政署设松江专区。民国初期,该镇名华亭市、松江市,后改称城厢区、城区。民国36年(1947年)撤区,由县直辖。解放初,设松江市(隶苏南行政区松江专员公署),辖华阳、中山、岳阳、永丰4镇。1949年8月1日,松江市、县合并为松江县,松江市改为县辖市。11月撤市,建立城区人民政府,辖中山、岳阳、永丰3镇。1958年3月,松江专区撤消,改隶苏州专区。1958年11月由江苏省划归上海市。1963年改设城厢镇,1980年12月改今名。1984年划入五里塘乡8个生产队,建立乐都路大队(后改村)。1985年,松江镇有中山、岳阳、永丰3个街道办事处,48个居民委员会,654个居民小组,1个行政村,8个村民小组。199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。松江区现辖有11个镇、4个街道。全区有134个居委会,115个村委会,拥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、旅游度假区、市级工业区、科技园区,五厍农业园区。松江是上海市“十一五”发展规划中重点推进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。 松江古称华亭,别称有云间、茸城、谷水等,“松江”两字的来历据史料记载是因为(民国时期)“华亭”和甘肃省一地名重复而改,“松江”即指现在上海境内的苏州河(吴凇江),自古在松江府管辖范围内,且宋朝以前吴凇江水量大于黄浦江,故因江而得名(吴凇江本名即为松江(见《尚书·禹贡》));而现在松江区至黄浦区境内的黄浦江段(即黄浦江中上游)在以前称之为“上海浦”,苏州河口以东的黄浦江(以前为吴凇江的支流,即外滩源至长江入海口,)称之为下海浦,“上海”这名称即取自于松江府境内的这条“上海浦”。 此外,上海话经可靠的语言学研究,目前确定并非先前认为的宁波话苏州话简单合成,而是融合松江方言发展的结果。(钱乃荣,2003年,艾约瑟《上海口语语法》1853年)。 上海开埠之前,松江是上海地区的政治,经济,文化中心,由于历史悠久,文脉渊远,近年来被称为“上海之根”,已得到广大的专家学者和民众的支持和认同。
松江介绍目录
1、松江 地理位置
2、松江 历史
3、松江 行政区划
4、松江 人口
5、松江 经济和产业
6、松江 文化和历史名胜
7、松江 新世纪的发展
8、松江 自然地理
9、松江 经济发展
10、松江 新城和园区建设
11、松江 公用事业
12、松江 社会事业
13、松江 旅游胜地